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魚路古道(上磺溪停車場至擎天崗)

魚路古道(上磺溪停車場至擎天崗)

「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向來是形容陽明山景物的台語俗諺。俗稱魚路古道的金包里大路,是清朝年間石門、金山居民挑魚、擔茶、運送硫磺、迎娶的要道,以擎天崗為界,一南一北分為兩個區段。往南至士林菁山小鎮,稱為「魚路古道南段」,由於通過絹絲瀑布,又稱為「絹絲步道」;往北至上磺溪、八煙一帶,稱為「魚路古道北段」,此路段,沿線景物變化較為豐富。

(本文部分資料節錄自陽明山國家公園官網)
魚路古道北段又可分為兩條支線,一條是清朝駐軍為巡守硫磺所開發的「河南勇路」,這條步道利用火山地質石頭安山岩石階鋪成,路不寬,僅可容納兩人並行。另一條是日治時期日本人修築的「之」字形山路,稱為「日人路」,供日本人拖行軍砲、運送補給,所以這條路段寬約6 尺,迂迴蜿蜒 2、3 公里,地形平緩,沒有階梯。

所謂大路,只是沿線舖列石塊而己,其實路面狹隘,車馬難以通行,惟在當時,此等大路即相當現代公路,負有交通運輸等重要功能。河南勇路一詞的由來是在大嶺(擎天崗)附近有個「河南營」,乃是清領時期由中國各省抽調至台灣防務之用兵,之後台語統稱這些兵員為「河南勇」。當時因需在台北府及及金包里兩地移防,所經路線以大嶺、山豬湖的路線最近,而沿途路況定期維修,是以當地才有「河南勇路」之稱。另一說法,河南勇路是清朝的湖南軍開發的,但人們發音不清楚,把湖南叫成河南,將錯就錯,一直沿用下去。加上當時軍人身上穿著繡有「勇」字樣的軍服,所以被誤稱為河南勇軍。

北部最近受到滯留鋒面與東北季風交互夾擊,已經連下好幾天雨了,這兩天平地的雨勢稍歇,但山區依舊陰雨綿綿。一早伙伴們在士林集合完畢後,約9:10到達冷冷清清的上磺溪停車場整裝出發,一旁的"上磺溪"因連日豪雨,水勢非常湍急:

"老芋頭"先帶大家去看百年水圳,有山友稱為"八煙水圳",其實正確名稱是頂中股圳,而且不是百年前的那座水圳,而是在2011重新整修、5月底完工的全新水圳。資料顯示老水圳經過百年使用後已有漏水的情形,雖經無數維護,但還是無法有效改善結構物的漏水的現象,北基農田水利會發包把整個水圳打除重新施作新的水圳,它主要的功能是解決金山地區枯水期農業灌溉用水及民生用水短缺問題。看來,雖經過時空變遷,仍不得不佩服百年前先人的智慧,這座新的水圳也還是沿用原來的機制重整後繼續發揮效用:

一開始的步道由安山岩組成並穿插著數條細小的排水溝,如此路基才不易因雨沖刷而流失。(自然生態工法?)接下來陸續行經「礦工煮飯的灶」、「番坑瀑布」、「姑婆芋解說牌」:

半路發現警告標誌擋道,路面坍塌且新的階梯還未完工,山坡的臨時路徑高繞沒問題。雨中走在古色古香的魚路古道,易使人引發思古之情。一過「許顏橋」不久,"日人路"、"河南勇路"分道揚鑣,兩者皆可通達"擎天崗";許顏橋,這座帶給當地人許多方便的小拱橋,據說是一位熱心的商人為了商旅方便而出錢出力建蓋的,在當時更廣為流傳成義舉與佳話。另一說法,據石門茂林社區的許永祿老先生(許顏的孫子)說,許顏橋是在西元一八九六年修築的,搭建在魚路所經三條溪溝中最寬的一條:上磺溪的河面,許顏原名"許清顏",由於許清顏修築了這座橋,再經大家口耳相傳,就演變成橋的名稱:

取"日人路"而行,又遇岔路進入先民鑿石的場景。此打石場距許顏橋約190公尺,為當年建橋時取用石材的地方。打石師傅先將石板打鑿,然後以繩索將石板及木板綁在一起,再鋪放圓木於木板下,隨著前進交互抽移圓木,再鋪放於木板前方,由人力或拉扯、或推滾,逐次搬運至許顏橋址,再由築橋師傅搭設。現將此區規劃展示,呈現先民打鑿石塊的真實場景:

山豬豐厝地可見兩棟建築,其名源自於這戶人家主人的小名叫"豐",又善獵山豬,而有山豬豐的外號。原先的頂厝與子女後來蓋的下厝形成直角相交,目前一棟損壞、一棟外門僅閉:

各地古道上常常都可見土地公廟,今天去程的"日人路"與回程的"河南勇路"各見到一座:

後續古道"日人路"與"河南勇路"數度交會,毫無樹木遮蔽處讓東北季風不客氣地吹襲我們,風雨中於金包里大路城門留下大合照。日治初期,台灣北部之抗日義軍首腦簡大獅,曾率徒眾與日軍周旋於陽明山,並曾一度於嶺頭(擎天崗地區)為抗日根據地,號召臨近的金包里(金山)、坪頂(平等里)、山仔后等地區民眾,加入抗日行列,曾紮營於此,宛如山寨城圍,並於此處金包里大路入口以石塊,木頭構築城門:

網路上查到許多教科書上沒教的台灣抗日史,當時清廷因中日戰爭落敗後割讓台灣給日本,台灣島內不斷的有抗日活動發生,北部的"簡大獅",中部的"柯鐵虎",南部的"林少貓"規模較大,被稱為抗日「三猛」。而"簡大獅",最後似乎是被清廷奉送給日本人,遭槍斃身亡的,有時候歷史還真是諷刺呀。 

順著擎天崗大草原到達遊客中心。擎天崗草原居大屯山群彙的中央,及竹子山、七股山與頂山,磺嘴山之中間鞍部,地勢平坦,源於竹篙山熔岩所形成的階地;自古即為平埔族金包里社(金山)與毛少翁社(士林)聚落往來、狩獵採硫的最短捷徑,故也是魚路古道必經之地;歷經平埔族、荷蘭、明鄭、清領,日治,台灣光復後等至今,先民們於此處留下豐富的足跡、遺址,並造就了擎天崗草原及其附近珍貴、薈萃的人文景觀:

一旁的嶺頭喦福德宮(喦的發音同"巖")有新舊兩廟,因此地有一突出巨岩,故稱做嶺頭喦,而土地公則是在清乾隆年間,由竹子山的福德同土地公廟所遷來的,兩側對聯寫著「嶺高真福地、頭舉有神灵」

時間尚早,大伙決定小憩一下後馬上啟程下山到「憨炳厝地」再午休,回程走的則是"河南勇路"。河南勇路有段石階俗稱百二崁,日治大正年間此地是一管轄分界點,金山至百二崁稱「金山士林道」屬臺北州七星郡管轄,百二崁至士林稱「士林金山道」屬臺北州七星郡管轄,為金包里大大最陡峭路段,過了陡下石階則進入另一段有流水相伴的美麗林蔭步道,最後到達憨炳厝地。憨炳厝地是清朝早期的"店仔",也就是金包里大路旁的雜貨店,當時販賣草鞋、飯粥、糕餅、簡易器具等以服務過往旅客。現在則由管理處在原有的地基上做了兩個休憩亭和一個解說亭:

大家在此各自用餐,也分享水果與泡茶聊天,結束後走沒多久就回到停車場,結束了今天雨中的魚路古道之旅。

更完整的遊記連結在此

(完~)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

吉姆老爹 X 津津蘆筍啤酒

吉姆老爹 X 津津蘆筍啤酒 (RateBeer網站分數:NA) 橫跨台灣民國50年次到70年次的年齡層,在成長的過程中,我想 津津蘆筍汁 在心中絕 對佔有著一席之地,更是一種永遠忘不掉的味覺記憶! (以下敘述節錄自津津蘆筍汁與吉姆老爹官網) 津津蘆筍汁在台灣,是家喻戶曉的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