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竹子山稜線古道(探勘受阻)、大路崁登山步道

竹子山稜線古道(探勘受阻)大路崁登山步道

7月16日晴朗炎熱,記得幾個月前還在抱怨北部為何天天降雨,爬山的興趣缺缺,但現在反倒變成在山上熱到快中暑,恨不得隨時跳進一旁的溪裡;不過在山上,我寧可熱到爆也不想全身溼答答… 今天的目的是要跟"老爹"去找一條由金山鄉重和里通往竹子山的古道,試試看能不能發現簡大獅當年根據地的遺跡,可惜的是古道半途被一家最近幾年才新開的有機農莊截斷,不但我們被"請"了出來,原本的計畫也因此落空。

一早經北二高到達金山後把車放在重和里的金山朝天宮,遠方與藍天白雲相呼應的就是竹子山,沿著村莊內的唯一的一條馬路走過環湖一橋、環湖二橋,十分鐘後到達大路崁登山步道的入口(說明牌標示為步道終點),看著製作精美的步道解說牌,想必這條步道是最近幾年才完工的,不過各位看到文章後半段一定會跟我一樣,驚訝這條步道為何會荒廢的這麼徹底?我們今天的行程也是由此開始:

一開始大路崁登山步道是大石階,景色不錯,但是才走沒兩步就開始要砍路了,這條步道平時乏人問津的程度可想而知... 遇民宅,花了一點時間跟正在曬衣服的婦人聊天、順便清一清佈滿全身的鬼針草(也請她安撫一下她家狂吠的狗),原來民宅往右過溪是沿續大路崁步道、往左則是我們要找尋的竹子山稜線古道;看門狗持續狂吠,雖相談甚歡但也沒待太久,過民宅接上早上走過來的馬路(北25鄉道),在另一頭的福安宮休息一下,經過地圖與GPS的確認,廟後的山徑就是我們要找的竹子山稜線古道

古道一開始路跡明顯,一小段迂迴上坡後路徑被當地農莊的圍籬阻斷,我們沿著圍籬外圍往竹子山的方向前進,一路是沒有任何路跡的竹林;圍籬內能見到好幾座大型溫室,我們未闖入圍籬,繼續在外圍的竹林中挺進,沒幾分鐘後抵達圍籬盡頭,不知不覺的走進了農莊的土路,農莊內的樹幾乎都被剷除,一眼即可隔著陽金公路看到對面的天籟溫泉一帶,遠眺金山的海岸也沒問題:

根據貨車上的文字,猜想這裡應該叫做綠舞莊園有機農場,此時遇到了農莊的工作人員,他們很訝異我們是怎麼進來的,之後開始問東問西,並且沒好聲好氣的要我們出去,口中還一直唸著若被"董仔"發現就糟糕了......

遇到這種狀況,我們也只能鼻子摸摸沿著農莊裡的道路下山。從工作人員談話得知,這座農莊占地二十幾甲,平時不對外開放,那位"董仔"偶爾會邀請親朋好友進來玩;我與"老爹"對這些沒興趣,只是好奇這裡應該算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為何能蓋這麼大一座農莊呢?加上之前陽明山管理處被爆有官商勾結的醜聞,難道說...。不管如何,想探勘竹子山稜線古道的想法應該是永遠無法完成了,除非從山上往下開路,或許還有機會找到這條古道與簡大獅的相關遺跡吧?

被"請"出農莊後,沿著水泥路接到剛剛的福安宮,休息一下、調整心情,再出發後沿著馬路經過環湖三橋(今天光用走的就集滿三座橋了),又看到了另一面大路崁登山步道說明牌,我們決定先往上走到步道頂點,等等再回頭順著步道一路往下探。這條步道其實也算是早期的古道,嚴格的說是連絡道,它聯絡了我們早上停車的重和里與稜線另一頭的兩湖村,眼前是重修的步道,全長僅約一公里,不確定是哪一年完工的,但只做了重和里至稜線的這一段。寬闊的路徑一路緩上,行走起來完全不覺得累,一旁還有木椅供遊客休息,也看到了不少保留完整的駁崁,沒走多久即抵達稜線(說明牌標示為步道起點),這裡有座福德廟,福德廟後方仍可隱約看到路徑,一路走下山應該能通到兩湖村,但眼前盡是倒木與雜草密布,公路開通後,相信已經很久沒人再走山路了,艷陽下我們躲在福德廟的鐵棚下休息:

步道說明牌寫著由另一邊繼續上山可沿稜線通達阿里磅瀑布與竹子山方向,路途遙遠且路徑完全荒廢,想走也應該要一路砍個不停。喝口水、下山去,回到馬路後繼續另一段荒涼的大路崁登山步道,下山的這一段步道完全不像剛剛寬闊好走,簡直沒路,根本就是在叢林裡鑽來鑽去,難以想像這是政府曾經花錢重新整建過的步道,步道雖不長,我們仔細的找路、慢慢的砍,花了比正常多好幾倍的時間,甚至一度還走偏,砍到後半段看見還蠻新的欄杆,在荒廢的步道上格外諷刺... 或許我們可以歸咎於民眾很少來,導致荒廢,但地方政府完工後不勤於打廣告,也沒人定期上山維護,更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吧?

荒廢的大路崁登山步道,冷門到連Google都很難搜尋到相關資料,讓我們揮刀揮到自覺滿手血腥(誤^^),終於在中午前闖了出來,一早跟婦人聊天的民宅就在眼前,但我們沿著一旁的清水溪下山,順著稻田區回到大路崁登山步道早上的起登處,走馬路步行上車,結束了今日半天的竹子山稜線古道探勘兼整理大路崁登山步道。

古道隨著時間消失是不爭的事實,但平時較常遇到的狀況是古道上的遺跡崩壞損毀、或是被現代化的交通設施所取代,今天遇到被大型的私人農莊截斷還是頭一遭,再加上地處陽明山國家公園,心中不免出現聯想;至於徹底荒廢的大路崁登山步道,就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了,若各地方政府缺維護步道的工人,我可以考慮一下假日去打工!

更完整的遊記連結在此

(完~)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頂山古道(初探)

頂山古道(初探)

據"陳岳"陳老爹先前發表的文章所述,地處台北市至善路三段370巷底的頂山聚落開發甚早,早在西班牙時期乃是平埔人麻少翁社的生活領域,期間亦有荷蘭人來此活動,磺嘴山所延伸稜脈 所形成溪谷河流,水源充沛,常年煙霧迷漫、生態豐富、土地肥沃。清代乾隆年間,"何士蘭"向"麻少翁社"承租開闢,後復有李、郭,賴姓人來此開墾,初期農作以水稻、茶葉、柑橘為主。光緒初陸續有羅姓漢先民入墾形成聚落,墾荒期間循著平埔舊跡踏出了多條通道,列如頂山越嶺古道。聚落裡至今仍有人居住,著名的坪頂古圳步道也在這一帶,市民小巴27號可乘坐至此,終點就是這裡的頂山站

說到頂山古道,不得不提起附近的荷蘭古道!荷蘭古道是2004年"陳岳"陳老爹所命名並公諸於世的,此命名在當時造成各界廣大的討論,有迴響、更有許多質疑,工程師出身的我花了一點時間收集相關資料,想了解這一帶與荷蘭的關係,簡單分析於下:
(A) "老爹"當年公布"荷蘭古道"時的描述:
據當地耆老口述,頂山聚落在1624年西班牙進駐北台灣時期,駐紮於南台灣的荷蘭軍曾數次揮軍北上攻打西班牙,但均被擊退,撤退的荷蘭軍滄徨中由金山經四磺坪翻越磺嘴山鞍部下頂山聚落,故這條路亦被稱撤退路,不過此段口述遍尋不到相關資料。
(B) 質疑者的聲音:
當時盤據在台南一帶的荷蘭人一心想要趕走較早占據北台灣的西班牙人,史料上有記錄的三次荷蘭在台對西班牙作戰分別為:
(1) 1629年荷蘭派軍艦進攻淡水的西班牙軍慘敗(現今的紅毛城即為防守要塞)。
(2) 1641年荷蘭率艦隊至基隆勸西班牙投降,但無功而返。
(3) 1642年西班牙抽調軍隊進攻菲律賓,荷蘭趁機率艦攻打基隆,西班牙守軍不支,開城投降。這三次作戰地緣上無法與荷蘭古道扯上任何關係,史蹟也未有西班牙人在金山、萬里一帶活動的紀錄,再加上當時雙方作戰幾乎都是海戰,不可能有荷蘭古道的存在。(自行製作的插圖如下)
(C) 我的看法:
三、四百年前,史料記載能正確無誤流傳至今的紀錄,大多為重要事件,各地方耆老的傳承不可忽略其價值與正確性;而船艦對轟的海戰之後必為登陸作戰,若確有荷蘭軍對北海岸的西班牙軍以船艦開砲,誤判處於優勢之後登陸,反而被西班牙的地面部隊擊退,致使荷蘭軍反方向往內地撤,沿荷蘭古道一路抵達頂山部落,也不是不可能。因此,除非有新的事證直接推反耆老們的說法,否則我仍持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再者,擔任先鋒者、開拓者的角色,遠比當一個反對者、質疑者更值得鼓勵與喝采的是吧?

焦點拉回到今天頂山古道的探勘,頂山聚落的資料,除了荷蘭古道存在與否的精彩筆戰之外,似乎還跟簡大獅有關:明治24年其所率的抗日軍紮營於此做為基地,與聚落的村落人共同生活,進行抗日作戰,而日軍由芝山嚴一路推進,經外雙溪車程腳、內雙溪圳頭往上攻,抗日軍由上往下打,聚落人因怕波及,紛紛扶老攜幼逃避,有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則由家人放置竹籃中肩擔挑離,所經日軍處日人均視為善良百姓放行;頂山之役,抗日軍死傷慘重,被日軍活擒者被集體活埋,而被活埋的地點,當地人稱埋人坑(地點不明)。而頂山古道是聚落初墾時通達萬里的一條捷徑,日據時實施保甲制度後此路就成為保甲路,後因村落產業道的開通,古道除了當地人偶而上山採藥狩獵外、外地人似乎並未發現它的蹤跡,唯一可惜的是由頂山稜線下萬里的路已荒蕪,加上牛群踐踏,路跡目前已消失無蹤。

古道口在台北市至善路三段370巷40號民宅旁,十分好認,幸好今天是非假日,否則熱門的坪頂古圳步道往往讓停車時一位難求。踏上三尺寬石階路往上,眼前所及的頂山聚落算算還不到10戶,有些大門深鎖、有些只見年紀大的長者,當天雖然晴空萬里,但非假日行走於此仍感荒涼。循石階繼續往上可通荷蘭古道,今天的頂山古道需在叉路右轉,這邊人間罕至、草木擋道,彷彿正要進入另一個時空。一開始在古道上迎接我們的是這棟造型華麗的62號三合院,我敢保證只要是樂山樂水的人一定都會愛上這裡!小橋、流水、閩南式的三合院外加側房,庭前若無樹木遮住,視野可達士林、陽明山地區,一旁還有一畝畝良田,若能在此離群索居(其實要下山也不遠),不啻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啊!老房子門窗緊閉,應該非常久沒人住了,我與"老爹"幻想這、幻想那,陶醉一陣子後回到現實,才不甘願繼續沿大石頭路往上探路。(之後跟當地居民聊到,地主連三合院似乎有7500坪要一起賣,不過,這對我們應該是天文數字吧!)

離開三合院後路跡瞬間消失、雜草叢生,步步為營深入古道,大石頭路瞬間轉為土路,我們沿著略可辨認的古道慢慢前進,隨時要閃躲傾倒的樹木或揮動手上的刀子砍路。一段上坡後古道轉為平緩,路旁大量且完整的駁坎遺跡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還發現了年代久遠的石板土地公。相信有許多人跟我一樣,對於土地公的由來一知半解,當天聽"老爹"提到:相傳周朝張褔德,字濂輝,天資聰明,為人忠厚,從事慈善不離人群。有機會榮任朝延統稅官,任期之中,愛民如子,體恤民間貧困,做了無數善舉。而在其永別人世後,改由魏超接任統稅官,其人奸惡無常,愛財如命,因權勢在身,橫行霸道!百性想到張褔德生前為官廉正,念念不忘,為了感念其德,有一戶貧戶,用四塊石板,一塊作頂,三塊作牆,因褔德為官公正,取其名為褔德,後加正神二字。另外一人則用一個破缸安在其廟地下,朝夕膜拜。後來魏超派人來視查是什麼情況,譏笑不已。但那位貧人不理其譏笑,僅以一偈回之:「有錢有屋住大堂,無錢無屋居破缸」。眼前的正是由四塊石板所搭成的土地公:

往前續探,越過一條小溪後找不到明顯的路跡,回頭在剛才途中綁有殘破的布條處上切,不久出現三叉路,有標示牌寫著左上瑪蕃山、右往稜線上的頂山步道。取左,坡度更陡了一點,路邊見到穿山甲挖的洞,順口問"老爹"是否在山上看過穿山甲;他說有,以前原住民還請他吃肉,他最後沒吃,但看到肉都咬不太斷,想必很堅韌,還說穿山甲其實是很溫馴的,真希望哪天我也能當場看到!一段上坡後步出樹林區,我們穿梭在比人還高的芒草中沒能發現瑪蕃山的基點,但烈日當空卻讓人熱到吃不消,當下決定撤退下山,等天涼時有機會再來!

從豪華三合院到石板土地公,姑且將荷蘭古道的傳說與什麼路才稱得上"古道"等等爭論拋諸腦後,今天這短短一公里多的頂山古道初探真的讓人回味再三!GPS的軌跡圖與其在Google Earth上的地理位置如下:

更完整的遊記連結在此

(完~)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

平林坑溪古道(順遊坪頂古圳步道、內雙溪古道)

平林坑溪古道(順遊坪頂古圳步道、內雙溪古道)

士林,舊名八芝蘭,係平埔族群凱達格蘭語「溫泉」之音譯。明朝永曆年間(1647~1683年)在荷蘭人的戶口表中就有「毛少翁社」、「瓦笠社」的稱謂出現,至清康熙56年(1717年)方有「麻少翁社」之設置,且當時已有漳州人向麻少翁人租地開墾。根據"陳岳"老爹在2005年所發表的網路文章,位於士林區至善路三段370巷底的頂山聚落,週遭有磺嘴山所延伸的稜脈形成溪谷河流,水源充沛,常年煙霧迷漫生態豐富、土地肥沃;清代乾隆年間,"何士蘭"向麻少翁社承租開闢,後復有李、郭、賴姓人來此開墾,初期農作以水稻、茶葉、柑橘為主,光緒初陸續有羅姓漢先民入墾形成聚落,墾荒期間循著平埔舊跡踏出了多條通道,平林坑溪古道即為其中一條。

當天一早先會同"老爹"探勘一段頂山聚落上方的頂山古道連結於此)。天氣炙熱,近中午由瑪蕃山附近下撤370巷底,續往下方路況良好的坪頂古圳步道走去,非假日無遊客,清風徐徐,一掃早上在古道中探勘的不快:

平等里古稱坪頂,乃陽明山丘之河谷台地。清朝道光年間,因此地的屯墾人數漸增,為解決飲水及灌溉之需,於是先民先後在道光14年及道光29年(1849年),闢建了坪頂古圳新圳。至日據時期的明治42年(1909年),又開闢了第三條水圳,取名為登峰圳。現今這三條古圳都在七星農田水利會管理下,維護相當完善,而水圳旁的坪頂古圳步道更是目前台北市民登山健行、作森林浴的好地方。我們在坪頂古圳步道悠哉地步行,約15分鐘後,小石板橋的另一邊出現了往樹林裡面鑽的路徑,並有零零星星的布條綁著,這裡就是平林坑溪古道的入口:

古道少人走,路徑荒廢、草木遮道,但跟剛剛的古圳道相比,多了一份遠離塵囂的感覺。中途發現的這一堆遺跡,"老爹"推測可能是當年"簡大獅"抗日的防禦工事。如何將先民的石堆區分為屯墾用的駁坎或是防禦工事呢?原則上高度相當且橫向延伸的應是駁坎;而小範圍堆疊成上方可架槍、後方可掩蔽的,就是防禦工事了:

古道很短,不久後馬上與內雙溪上游的平林坑溪相接,由此往下可接回坪頂古圳步道,往上可經賴厝通達擎天崗方向,我們在溪畔用餐。雖然今天不是假日,溪邊、水裡,已經有好幾位民眾在這裡享受豐沛的負離子與的天然的冷氣,連黃金獵犬也來此泡水消暑。休息畢沿緩坡往擎天崗方向走去,馬上抵達賴家古石厝(賴傳芳故居),平林坑溪上游早年由羅家承租舊厝給賴姓家族耕作定居,屋身以現地石材砌成牆面、屋頂以竹子搭配芒草蓋成,賴家在傳到第三代賴傳芳時因不堪居住,就在屋旁空地新建土确住屋,因深處山麓,以至成為一處與世隔絕的世外桃園,光復後賴家雖然遷居,但賴傳芳的第三代媳婦每天都會回舊家整理家園,讓舊家保持乾淨完好,也讓此地成為古道上的一個亮點;當天有幸見到女主人,她在屋旁曬了一些筍干,可當配飯的小菜,登山客可以當場購買:

續往擎天崗方向後會出現叉路,今天不上擎天崗大草原,取左線過平林坑溪接上另一條內雙溪古道;平林坑溪上游少日曬,水溫十分冰涼,在市區約35度的大熱天,此時體感溫度大約只有20度上下。內雙溪古道,依照"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的研究,是屬於後尖古道三段中的一段,可追溯至清朝時期。英國的生物學家"郇和"於1861年任英國駐臺灣副領事,有記載其由死磺仔坪走至士林地區探險,就是沿著後尖古道而行,而內雙溪古道即為其中的第三段道路。踏著內雙溪古道、順著溪流下山,遇見舊圳取水口的攔水壩,陽光灑落水面,波光粼粼,今天若是有帶衣服的話,應該會下下水泡一泡吧… 之後的步道沿著古圳而行,看看這美麗水圳,不得不讚嘆先民取水灌溉的智慧。不到十分鐘後,看到水圳的明隧道與鐵門,網路上的資料顯示以前鐵門會上鎖,防止外人進入水源地,很多人都是歷經"鑽狗洞"才能越過這個關卡,現在似乎都不鎖了,過鐵門下切後馬上接到今天中午休息用餐的地方,過溪沿平林坑溪古道下山:

我們到達登峰圳與平林坑溪的交會處,這個壯觀的大水彎,搭配當時的光線、還有意境,足足讓我呆呆望著讚嘆了好一陣子才離開,結束了今天的兩段行程:

更完整的遊記連結在此

(完~)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

CUBAN RUM 1955 67Y(67年的古巴蘭姆酒)

CUBAN RUM 1955 67Y(67年的古巴蘭姆酒) 1955年出生的人應該是已經屆齡退休開始享受人生,介於花甲到古稀之間的67年,比起干邑來說,蘭姆酒更為稀有! 在 威夢旅人 x WhiSky PicNic 的FB網站上發現這款年份驚人的老酒,但過沒幾天就售罄,還好有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