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會在"MIT台灣誌"看到不少想要去探訪的點,今天拉著兒子"堯堯"一起前往曾有小美國美名的大粗坑聚落與附近的金字碑古道走走,雖然感覺他在長大後漸漸排斥爬山,但總希望以半強迫的方式讓他能運動強身。這次O形走全程在Google Earth上的標示如圖:
一早開車抵達侯硐(猴硐)的九芎橋後起登,途經侯硐國小的舊校舍後到達大粗坑步道與金字碑古道的岔路口,今天的計畫是右去左回的O形走,經由大粗坑溪上方的淡蘭橋進入金字碑古道:(侯硐國小是在民國八十九年象神颱風來襲時因大粗坑溪土石流肆虐造成校舍嚴重毀損,一度有廢校之虞,幸好在地方人士的爭取下,得以在下方大馬路旁遷校重建,有了重生的機會)
說到淡蘭橋不得不提一下淡蘭古道:淡蘭古道,據載最初係平埔族人因狩獵而踏出之山徑,後因墾民東移拓荒而漸成道路,路線前後凡三變。清嘉慶十五年(1810)後成為入蘭之「官道」與「正道」,為台北(淡水廳)與宜蘭(葛瑪蘭廳)之間,商旅及食貨往返必經之孔道。同治六年(1867)冬,台灣鎮兵劉明燈,率兵北巡,由淡入蘭,有感於先民開疆拓土之艱辛,與山道雄偉磅礡之風景,乃題下「金字碑」、「虎字碑」、「雄鎮蠻煙碑」供人瞻瞻仰;現今分別在"金字碑古道"與"草嶺古道"可見到這些古蹟。其中"金字碑古道"的特色是清朝臺灣總兵劉明燈由這條路進入宜蘭時,於三貂嶺岩壁上題文,並於字上貼上金箔,後來便稱為"金字碑";而據載,淡蘭古道是清嘉慶二年臺灣知府楊廷理所開闢的,路線自基隆暖暖、四腳亭越過三貂嶺,再經過雙溪、草嶺進入宜蘭,這是當時臺北、宜蘭間的陸上通路。本段"金字碑古道",與通過草嶺段的"草嶺古道",同為北臺灣著名的觀光訪古步道。
父子倆開始踏上金字碑古道,今天古道路況良好、天氣也不錯,走來十分愜意,一路上灑落滿地的美麗油桐花更讓人感到愉悅,腳步也因此輕快不少。一小時後到達金字碑。金字碑位於古道上面南的山壁、400公尺的樹林中,碑高7.5台尺,寬3台尺,詩句塗以金箔,碑身四周彫有蔓草連紋,碑頂浮現雙龍抱珠的徽章,金字碑上頭寫著:『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山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金字碑停留數分鐘,遙想當年清朝臺灣總兵劉明燈題字時的意境後續行,十分鐘後見到了下一個古蹟,奉憲示禁碑。奉憲示禁碑的字跡不甚明顯,其年代較金字碑更為久遠,立於清咸豐元年(1851),內容大致為警告路人勿濫砍伐附近山林,此碑被喻為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以上部分敘述節錄自Tony的自然人文遊記)。此處可遠眺北海岸與瑞芳地區、一旁還有座探幽亭可供休息,涼亭後方有登山布條,似乎有條小徑,但今天帶堯堯不方便進入;奉憲示禁碑前方則是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廟的右方好像也有一條山徑,但看過去更顯蠻荒,當然今天也是不打算前去一探究竟:
離開探幽亭沒幾分鐘,古道結束並接上102線道,我們一路沿著馬路步行到達大粗坑觀光步道口時已接近中午,天候漸變,又加上堯堯吵著想早點下山後買麥當勞吃,我們兩個便趕緊出發,沒多久後步下天梯抵達荒廢的大粗坑聚落,此時真的下起雨來。大粗坑昔日稱小美國,據說當年大粗坑人在光臨九份店家時,店員會大聲歡呼「美國仔來了」,可見大粗坑人消費能力之高。在採礦的黃金時期,這裡原 有四百多戶人家,曾經繁華一時,也有兩層的高級洋樓,還傳出有人揮金如土,用金礦墊桌腳的說法,後因金礦枯竭而集體搬遷,如今都已人去樓空,留下曾有過的聚落遺跡,堙滅於荒山野草之中。這裡是導演吳念真的家鄉,《戀戀風塵》、《悲情城市》、《無言的山丘》、《多桑》等多部作品,都曾在這裡取景拍攝(以上取自驚豔水金九旅遊網):
雨勢雖不大但似乎沒有要停止的跡象,我們告別"大粗坑"聚落、沿著石階下山,路過山腰古道叉(之後再探)與路旁的有應公。有應公是早年臺灣民間隨處可見的一種小祠,為收埋無主遺骸而建,在路旁、田野、山丘、墳塚,甚在村里、市街皆可見,這座位於古道旁的"有應公",應該是為了當時懷著淘金夢,卻因故客死他鄉的先民所建:
下著雨、撐著傘,中午回到車上後離開,堯堯也如願以償得吃到麥當勞。今天算是順利走訪了許多先人的古蹟,可惜下山匆忙,回家查資料才發現沒有去看看步道口的菜刀崙瀑布與昇福坑。不過,不得不提的是快到山下時會經過一間淨寺,那裡有很兇狠兇的惡犬,連當地住戶也說會害怕,而且還警告我們這些狗(好像有兩隻)真的會咬人,我們停下來與狗兒僵持好久後才冒險快步通過,回來上網才發現真的有山友經過時被咬傷,希望大家以後不要遇到才好。
更完整的遊記連結在此
(完~)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