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寮古道昔日是大溪三層地區通往復興的便道,登山口在慈湖紀念雕塑公園後方口。在內陸河域的大港口時代,古道扮演著大溪地區發展的開路前鋒角色;大溪古道中以這條古道最為特殊,主要原因是慈湖陵寢長期軍事管制,少有人行,經大溪鎮公所逐年修繕,現已非常完善。又據載,這條古道原名更興古道,因昔日古道入口附近曾有打鐵鋪,供給入山開採樟腦的腦丁所需的鐵器,而相傳打鐵寮即是由當時的大溪鎮鎮長所命名而來。
古道一路好走、生態豐富,竟然還能在路邊發現小烏龜,沒多久到達草嶺山。草嶺山,標高3348m,屬於溪洲山脈的一個小山,山頂設有一個三等三角點;隨後的路段上上下下,被暱稱為體能訓練路線,還有叉路下山可通大溪三層社區一帶:
廢棄崗哨前留影。此崗哨為戒嚴時期守衛慈湖的制高點,附近路段旁都架有鐵絲網:
崗哨旁下山即為打鐵寮古道的另一段,跟之前的叉路一樣可通三層地區;前行亦為打鐵寮古道,我們取此路往白石山。途中窺見後慈湖的身影,新月形的後慈湖發源於白石山上的小溪澗,原名「龍過脈埤」,戒嚴時期原為高度軍事管制區,但現已無軍事用途,而是提供了民眾另ㄧ個遊憩的後花園。步道隨著山勢下到溪邊,三個小朋友看到溪流就忍不住衝過去,我們也順便在此休息:
接下來的古道沿溪而行,溪中隨時可見小魚小蝦,直到渡過木橋後才變成迂迴而上的山路,一陣上坡後進入陡滑的巨石稜線區,而且左側還是懸崖,有點類似"皇帝殿"或"五寮尖",行進時不可過於大意:
11點之後陸續抵達白石山。白石山,基本上是一巨大岩塊,上有白漆書寫「白石山」三個大字,無基點,此山名應是源起於岩塊在陽光照耀下呈現白色,遠觀猶如青山中耀眼的寶石,因而取名白石山。每年三、四月份盛開的金毛杜鵑,粉紅色的花朵會將山稜上粧扮的繽紛有緻:
拍完照後,大家拉繩垂降下岩稜,領隊"子雲姊"怕下午會下起雷雨,催促著大家到旁邊的空地用餐,雖說是午餐自理,"阿良"仍背了滷味等好料上來分享;其實跟大家出來久了,以前在山上視為美味的泡麵已經有點食不下嚥了:
空地一旁有塊心形的大石頭,有點像放大版的"石筍尖"皇帝椅,可惜常常積水過多,完全坐不下去:
12:00整裝下山。回程取道白石山岩稜的正下方,抬頭隨時可見高聳壯觀的岩壁,讓我們見證了遠古時代的造陸奇蹟。路上飄了點小雨,再次回到早上戲水處休息時,一位年輕人走向我們,手上還抓了一條青蛇跟我們打招呼,大家都跑過來湊熱鬧:
下午兩點多回到登山口,沒下雨,慈湖裡人聲鼎沸,還有水蜜桃特賣,大家把滿是泥巴的鞋子清一清,互相道別後上車離開。
更完整的遊記連結在此
(完~)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
古道一路好走、生態豐富,竟然還能在路邊發現小烏龜,沒多久到達草嶺山。草嶺山,標高3348m,屬於溪洲山脈的一個小山,山頂設有一個三等三角點;隨後的路段上上下下,被暱稱為體能訓練路線,還有叉路下山可通大溪三層社區一帶:
廢棄崗哨前留影。此崗哨為戒嚴時期守衛慈湖的制高點,附近路段旁都架有鐵絲網:
崗哨旁下山即為打鐵寮古道的另一段,跟之前的叉路一樣可通三層地區;前行亦為打鐵寮古道,我們取此路往白石山。途中窺見後慈湖的身影,新月形的後慈湖發源於白石山上的小溪澗,原名「龍過脈埤」,戒嚴時期原為高度軍事管制區,但現已無軍事用途,而是提供了民眾另ㄧ個遊憩的後花園。步道隨著山勢下到溪邊,三個小朋友看到溪流就忍不住衝過去,我們也順便在此休息:
接下來的古道沿溪而行,溪中隨時可見小魚小蝦,直到渡過木橋後才變成迂迴而上的山路,一陣上坡後進入陡滑的巨石稜線區,而且左側還是懸崖,有點類似"皇帝殿"或"五寮尖",行進時不可過於大意:
11點之後陸續抵達白石山。白石山,基本上是一巨大岩塊,上有白漆書寫「白石山」三個大字,無基點,此山名應是源起於岩塊在陽光照耀下呈現白色,遠觀猶如青山中耀眼的寶石,因而取名白石山。每年三、四月份盛開的金毛杜鵑,粉紅色的花朵會將山稜上粧扮的繽紛有緻:
拍完照後,大家拉繩垂降下岩稜,領隊"子雲姊"怕下午會下起雷雨,催促著大家到旁邊的空地用餐,雖說是午餐自理,"阿良"仍背了滷味等好料上來分享;其實跟大家出來久了,以前在山上視為美味的泡麵已經有點食不下嚥了:
空地一旁有塊心形的大石頭,有點像放大版的"石筍尖"皇帝椅,可惜常常積水過多,完全坐不下去:
12:00整裝下山。回程取道白石山岩稜的正下方,抬頭隨時可見高聳壯觀的岩壁,讓我們見證了遠古時代的造陸奇蹟。路上飄了點小雨,再次回到早上戲水處休息時,一位年輕人走向我們,手上還抓了一條青蛇跟我們打招呼,大家都跑過來湊熱鬧:
下午兩點多回到登山口,沒下雨,慈湖裡人聲鼎沸,還有水蜜桃特賣,大家把滿是泥巴的鞋子清一清,互相道別後上車離開。
更完整的遊記連結在此
(完~)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