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巃嶺古道(踏上淡蘭古道的最後一哩路)

巃嶺古道(踏上淡蘭古道的最後一哩路)

開始喜歡上爬山之後,慢慢發現島上仍遺留著許多古道,早年北台灣最龐大的古道系統統稱為『淡蘭古道』,身負著聯絡淡水廳葛瑪蘭廳的要務;淡蘭古道最早沿著海岸線開闢,隨時間演進其路線由海岸不斷向內陸山區推移,古道中有多段被後建的公路或鐵路所取代,仍維持步道形式的三貂嶺草嶺巃嶺段,現為淡蘭.東北角海岸海岸國家步道系統中重要的一部分(以上節錄於『古徑‧越徑』衛星影像月曆之敘述文字)。

現存的三條淡蘭古道,草嶺與三貂嶺古道已走過數次,我終於在民國101年6月8日踏上最後一條巃嶺古道,心中也感覺完成了一件事。巃嶺古道位於東北角福隆著名的舊草嶺隧道旁(也有人寫成隆嶺古道嶐嶺古道隆林古道)。隧道已改建成設施完善的自行車道,而巃嶺古道是自福隆的內隆林越嶺草嶺,由山區北端到石城的一段;石城出口處,相傳有石城碉堡臨海而建,為原住民據守,以阻擋外來船隻靠岸因而得名。此古道亦是淡蘭孔道中,漢人最早開發的一段,為道光年間漳州楊姓人家入福隆開墾時,循原住民游獵山徑所開發的,在嘉慶12年間便先成形,因昔日越嶺山徑林木茂密,終年雲霧籠罩,故名之。清朝第一位入蘭官員楊廷里曾詠詩如下:
三貂甫過又巃嶺,嵐氣迷漫日乍紅。
矗立參天雲際樹,橫空跨海雨餘虹。
楊庭里─(孟夏六日重上三貂嶺口占)

又在文獻上提及這一條路:「巃嶺在廳治之北五十五里,以高得名,石磴如梯,煙雨籠樹,所謂籠嶺夕煙乃八景之一,嶺腳有關防,為清朝入蘭之孔道」日據時代,日本人開鐵路鑿隧道於古道下方,在出隧道口的福隆一端雋刻「制天險」,石城出口則是「北雲飛處」,二題蒼逕有力。

今天走的這一小段巃嶺古道在Google Earth上顯示如下:

根據查到的資料,我本想把車停在舊草嶺隧道北口的停車格後開始尋找古道,但當地店家告知可以再往裡面開,找到古道入口前先在路邊發現藍天隊標示為七星堆的遺跡:

網路上寫到,此七星堆附近有四個地洞,還設有數個通氣孔,入洞可見豎井,是三層地洞交會處;而台灣的古地洞是先民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開鑿以做為居所,避開嚴寒的冰天雪地,才能繼續生存繁衍。亦有資料表示,以人工疊砌巨石層壘如金字塔的七星堆,是凱達格蘭族祭儀場中的重要物件;雖然眾說紛紜、卻都引人如勝;早期的照片還拍到塔內有石階步徑可通往內部石洞,只不過現已被荒煙蔓草所遮蔽,我一人也不敢上前一探究竟。

路上巧遇一位婦人要回家,當下決定載她一程!路上不停的聽著她講述山上仍有幾處民宅、以及這段路都是自己出錢修等等大小事;沒幾分鐘到達橫跨隆隆溪心齋橋,隆林古道箭頭往左,印象中網路上的資料也是說要過橋,但婦人卻要我直行再往上,說一直開到她們在路中央綁鐵鍊的地方就可以停車,馬上就可以接上古道;半信半疑的狀況下採納她的建議繼續直行,上面的路更窄、無法會車,時而水泥路、時而碎石路,但都路況良好且安全,沒幾分鐘真的到了,停好車(一台剛剛好),寒暄幾句後婦人先行離去:

果然走沒多久就到了登山口,地上放的路標標示了稜線為界,一邊台北縣(現為新北市)、一邊宜蘭縣,我正準備踏上這最後一段沒走過的淡蘭古道:

巃嶺古道路跡明顯、路況不錯,但前半段看不到什麼疑跡,一路往上十分鐘後抵達婦人口中的嶺頭(古道最高點),一旁的土地公藍天隊標示為石城仔嶺‧水頭土地公,海拔280m,小石廟內已無供奉任何神明,辨識不易的的石壁上,只能勉強讀到金玉滿堂的字語,我照例灑了幾瓢米酒以示懷舊思古之情:

往石城方向的巃嶺古道末段為一路陡下,東北角的迎風面超會下雨,古道因此比剛剛濕滑許多,今天沒穿雨鞋,須步步為營,,一路上發現幾處遺跡以及一座無神明的石城土地公,最後一段轉為之字形的緩下,由濱海公路石城路段的砂石車簡易檢查哨旁出來:

很開心走完巃嶺古道,喝口水休息一下,轉頭循原路陡上回,半途發現剛剛被我遺漏的一大片石牆遺跡,似乎是一間不算小的房子:

今天這小段巃嶺古道短暫而精彩,共計只走了2.6公里,但先民遺跡與刺激的陡上讓人覺得相當精采;順便搭載當地婦人,車上聊了一堆平凡卻沒聽過的事,亦為難得的經驗。三段"淡蘭古道",將GPS軌跡擺在一起如下圖,我相信大台北地區還有許多斷斷續續的古道都是歸屬於廣大的淡蘭古道系統之下,往後的日子還很長,有機會的話真希望能慢慢地將它們串聯再一起!

更完整的遊記連結在此

(完~)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CUBAN RUM 1955 67Y(67年的古巴蘭姆酒)

CUBAN RUM 1955 67Y(67年的古巴蘭姆酒) 1955年出生的人應該是已經屆齡退休開始享受人生,介於花甲到古稀之間的67年,比起干邑來說,蘭姆酒更為稀有! 在 威夢旅人 x WhiSky PicNic 的FB網站上發現這款年份驚人的老酒,但過沒幾天就售罄,還好有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