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假日總是熱鬧非凡的九份山城,去過的人應該都同意其摩肩擦踵的盛況跟西門町相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又有多少人對它戲劇性的歷史想要一探究竟呢?
身處歐亞大陸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的台灣,經常承受活躍的板塊碰撞、造山運動所帶來的地震所苦,但上天也因此附贈許多地下禮物。這些值錢的礦物,包含金屬礦及非金屬礦,就台灣三大主要地質區及其礦物分布而言,北部的大屯山及基隆火山群,其火成岩富含金礦、銅礦、硫黃礦;北部火山群南邊的西部麓山帶地質區,其沉積岩中則蘊含煤礦、砂石、黏土礦;以變質岩為主的中央山脈地質區,則是有大理石、石棉、閃玉等礦;台灣北部基隆山兩麓的九份、金瓜石在歷史上就曾因此歷經大規模的金礦開採。
其實從日治時地籍資料發現,當時「九份」指的其實是現在的金瓜石,而現在的九份當時則稱「仔寮」,但不管地名如何變換,這兩個地方都是台灣在那段黃金年代的代名詞,當時甚至出現「上品送九份、下品輸臺北」的俗諺。這一帶早期就是原住民凱達格蘭人採金之地,到了清代,漢人來此拓墾,山城的金礦吸引了許多從各地而來的淘金客,造就此地的繁華。到了日據時期,九份、金瓜石的黃金時代更上一層樓,各家都有經消毒後的自來水可用,還備有冰櫃、電風扇等家電,街上雜貨店、書店、理髮店、西裝店、布料店、鞋店、茶室、撞球室等應有盡有,繁華盛景與鄰近的煤鄉平溪,彷彿兩個世界。但後來礦脈經過長年開採幾近枯竭, 到了民國六十年前後,九份、金瓜石的熱鬧景象不再, 採金夢碎, 繁華已盡、人口急速外流,大家能拆的拆、能帶的帶,剩下的斷垣殘壁與部分遺跡便隨著時間一起消失在荒煙蔓草之中,成了令人唏噓不已的「流金歲月」…
當年九份、金瓜石的人口應有近十萬人, 這些人抱著一夜致富的黃金夢,湧入狹小的山區一起來掏金 ,許多聚落就此因應而生:大粗坑聚落, 金獅坑聚落 、 中新山聚落、 上新山聚落 、大竿林聚落、 茂風聚落等遍佈整在起伏的山麓中,也促使壅塞的山城萬頭騷動, 每當夜晚降臨,由海上眺望金九份、金瓜石一帶山城總是燈火通明,可說是夜夜笙歌、通宵達旦,熱鬧繁榮景象被稱為「小上海」;據說下工出坑後的礦工,不少人很在意穿著的體面,下班回家盥洗一番後,即換上西裝、皮鞋等時髦行頭,赴祈堂老街上的撞球間或茶室,去放鬆娛樂、打發時間,因此流傳有另ㄧ句諺語:「日時全乞食,暗時全紳士」!
今天要走的是百二崁古道(部分路段)、中新山古道,途中會經過茂風聚落、中新山與上新山等聚落。在我所認識的人當中,以陳岳(陳老爹)對這一帶的古道、聚落最著迷、也研究最透徹,"老芋頭"、 "小季"、"李大哥"等前輩也樂於此道,之前常跟陳老爹前往一探究竟,常常一找就是一整天,砍路砍到手軟卻樂此不疲; 根據陳老爹的研究,百二崁古道應該是由太子賓館開始,經 金獅坑聚落、 茂風聚落後結束於金山福德宮,今天這段短短的百二崁古道已由政府整建為觀光步道(完工時間不確定),是由102線道(瑞雙公路)整修至金山福德宮,至於太子賓館至金獅坑部落的古道前半段如今隱藏在荒野之中,大概要靠陳老爹才有可能讓它重見光明:
早上天氣不佳但幸好沒下雨,不過這樣才有「悲情城市」般的感受,過了九份,把車子放在102線道旁的地質公園停車場,沿著馬路步行一小段即抵達百二崁古道入口。嶄新的木作步道從馬路旁一路陡上,木作與原始的石頭步道交錯出現,這種古道重修的方式我很欣賞,一部分保留原汁原味、一部分整修成比較親民,而不是那種完全破壞古道後重新整建的施工方法,這樣才能讓後代子孫感受到與先民踏在同一塊土地上的情懷;停下腳步回望身後的基隆山,看到的景緻應該也跟先民是相同的:
陡上結束後進入低矮山谷,路旁的石板土地公「福安宮」已無神像在內,它就像是聚落的門神般守護著內部的聚落,幾公尺外被棄置的另一塊大石板,上頭刻有「福德」兩字,不知是否為石版土地公的一部分。續行在山谷中,路旁已有現代化的護欄,避免訪客在斜坡上行進時腳步不穩,踏過極新的木橋(重修前是石板橋)之後即為「茂風聚落」:
「茂風」與「魔風」的台語發音相同,聚落的分佈順著九份溪的走向呈南北向,因此每到東北季風強近的冬季,這個低矮山谷的凹地總會凝聚凜冽的風勢,住民常常被吹襲得站都站不穩,被視為聚落唯一的夢饜,故有「茂(魔)風」之名。聚落裡明顯可見的遺跡不多,首先迎接我們的,是木橋之後的一大片觸手可及的石牆,接著領隊"老芋頭"帶大家小心走進一旁的九份溪,過濾金沙用的「洗金水道」出現在眼前,腦中浮現當年聚落居民洗金樂陶陶的景像,回古道續行,看見完全荒蕪的礦坑與事務所,卻將我又從掏金的幻想中拉回現實:
順著九份溪旁的古道緩坡上行,漸漸離開茂風聚落抵達「金山福德宮」(風吹輦格),這個鞍部有塊石頭雕有"貂山古道",也是重要的三叉路口,一邊是剛剛上來的百二崁古道、一邊是通往牡丹的貂山古道、草山戰備道則由102線道上的樹梅坪觀景停車場橫越至燦光寮山方向。若是回溯至清朝,往前可取貂山古道、燦光寮古道、淡蘭古道等陸路下達濱海地區,再順著海邊南下可走到葛瑪蘭廳(宜蘭方向);往後可由百二崁古道、大小粗坑古道抵達九份、金瓜石與雙溪、猴硐一帶,續行更可藉由水路進入淡水廳(台北方向)的各個港口,雖說這個路口現在乏人問津、已今非昔比,但數百年來的交通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根據網路上的資料,九份耆老相傳百二坎古道與貂山古道不但是昭和11年〈1936年〉通往九份地區的人行道,而且更是輕便路未開通前唯一的出入孔道,此鞍部因強勁的東北季風順著九份溪迂迴而上,常因地形關係形成迴流,勁風凜凜,古時清軍行軍至此,人員均無法立足而聞風色變,為了安定軍心,台灣同知楊庭理當年於此蓋了一座福德祠並命名「風吹輦格」,祈求福德正神能鎮魔驅風,由此可知金山福德宮已有兩百年以上歷史:
之後我們沿著草山戰備道O形走回地質公園停車場,遠方的無耳茶壺山一路相伴,順著S型的山路一路輕鬆下山,在遇到基隆山的雕刻後左轉,一段下坡即可回到車上:
結束百二崁古道與茂風聚落的巡禮之後,驅車往九份方向回走一小段,下車步行進入陳老爹不久前才帶藍天隊前來整理的「中新山古道」,古道口就在馬路邊,已由陳老爹立了一個指示牌,希望日後別被破壞:
一進入中新山古道也士一陣上坡,兩旁草木叢生,雖明顯有砍過的痕跡,不過以這種情形來看,我想不久之後路跡應該就又會消失,除非有山友不停地前來整理。我們沒多久就抵達「中新山聚落」,一棟損毀卻占地廣大的古厝映入眼簾;進入屋內,領隊"老芋頭"向大家一一介紹上次前來探勘時,從當地志工那邊聽來的一些資訊:牆上的洞是用來綁定屋頂上用來防風的布、地上的甕不是骨灰罈,而是用來裝洗金用的藥水、側邊小溝渠的作用是讓住民能自行偷偷洗金等等…每件聽起來都很精彩:
此處地勢獨特,再加上到處可見的人工駁崁,讓中新山聚落完全不像茂風聚落一樣苦於東北季風的肆虐,行走其間感覺無風,甚至有點冬暖夏涼的錯覺。屋旁的古老土地公廟規模不小,但已無神像,外觀看起來是晚清、日治時期的風格,古厝與土地公之間有塊空地,是重要節慶時,演戲讓土地公公欣賞的地方,而下新山、中新山、上新山聚落的老老少少也都會聚集在此,我當場聽著聽著又開始想像當時熱鬧的盛況:
穿越中新山聚落,繼續往地勢較高的地方前進,腳下的路雖有明顯被前輩整裡過的痕跡,但老實說,我並不確定這是否是當年的古道,因為腳下並沒有石階,有些地方也像是硬砍出來的,但走著走著也確實也接上了「上新山聚落」。上新山聚落跟中新山聚落一樣有一大片地勢平坦的地方,只不過放眼所及看不到任何明顯的遺跡,之後繼續沿著整理過的路跡爬出山坡,抵達102線道馬路上:
走到這裡,算是結束了今天早上短暫又豐富的古道、聚落懷舊之旅,走沒幾步,旁邊就是「樹梅坪觀景停車場」,看看風景、跟開車來此休息的民眾聊聊天,大家陸續順著一旁的穿越步道往山下去,這條路通往102線道旁的九份四號福德祠,中午要在廟裡煮大鍋麵,快到九份四號福德祠前的步道旁可看到好幾金礦坑,只是全都鐵門深鎖,就連想走進去做個掏金夢也不可能。吃完領隊準備的美味大鍋麵與伙伴們分享的美食之後,下午回到現實趕快回家大掃除了。
(完~)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