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敘述節錄自林務局官網:
在台灣以火炎山命名的山有不少,大都是山峰上岩層裸露,少有植被,容易受到豪雨的沖刷,當夕陽西照,由遠處觀之,很像火焰燃燒一般,其中又以位於苗栗三義的火炎山最為著名。本區是台灣南、北氣候的分水嶺,原為礫岩紅土台地,經大安溪溪水的切割,加上侵蝕、崩塌作用,而形成壁立山峰、礫石層、卵石流、地下伏流等特殊地形景觀。加以本區有大面積之馬尾松林,為維護自然地質景觀及保育原生馬尾松植群,提供教學及學術研究之用,農委會於民國75年6月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成為「火炎山自然保留區」。
火炎山在地質上屬於第四紀的頭嵙山層、紅土台地堆積層、台地堆積層以及現代沖積層。主要組成,是由礫石混雜砂土組合而成,因含鐵質甚高,所以風化之後呈現紅棕色的火焰顏色。是劇烈造山運動的產物,因本區岩層主要由厚層礫石組成,間或夾雜薄層砂岩,膠結力極弱,加上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形切割得支離破碎,又由於雨水的沖蝕,切割面往往又極為平整,因此在外形上,形成尖銳山峰的組合及深谷裡滿佈卵石的景象,如由南向北觀之則更能顯現其雄偉壯麗的景觀。在南向的山谷內堆滿了卵石,平時無水,望似卵石河流。
觀賞火炎山地形,必須細細品味,咀嚼其形成的成因,玩味當地地質的滄桑,當可了解造物者的偉大,尤當晨昏之際,晨曦、夕陽照射在尖削的紅黃土上,遠望若跳躍的火焰。而樹皮帶赤色味的松樹亭亭佇立在危崖上,其景巧奪天工,其勢壯麗,無以倫比。
相信絕大部分的人跟我一樣,對於火炎山的印象都是從小時候坐家裡的車一次次經過高速公路之後,慢慢刻劃在腦海中,不過我還多知道一件事,目前山下140線道的火炎山隧道以前是沒有的,是因為火炎的山崩塌地形不段地有土石流落下並淹沒道路,隧道是2006年才興建完工的喔!
這次應朋友邀約來走火炎山,先把車子放在高速公路下方的收費停車場(計次50元),接著直接從停車場裡面可以通往登山口:
火炎山步道相當熱門,尤其是假日,總有不少登山團體或是三五好友相約前來拜訪。今天這個O形走路線淨高度差約為400公尺,總長約7.2K,整路大部分是以紅土步道夾雜著大大小小的礫石,前半段不時還會遇到可以眺望南面山谷的觀景點,2K之前,就這樣一邊前進、一邊欣賞火炎山的異世界美景:
下面是我覺得當天最美的兩張照片,印象中好像分別是大峽谷與小峽谷:
離開南面山谷的範疇之後,天氣略感悶熱,不需太久,遠處就會有喧鬧聲不時傳來,沒意外是因為山頂休憩區到了… 這個休憩區是三角點下方不遠處的一塊平坦地,當天人聲鼎沸,聚集了相當多人,其中許多是穿著相同上衣的登山團體,大家或坐或站、聊天打屁。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擺了不少桌椅,大家可以用來烹煮、泡茶、分享水果與食物,甚至還做了一排掛背包的掛鉤,相當特別:
稍做休息之後往三角點前進,自休憩區只需約兩分鐘的爬坡即可抵達。火炎山,標高海拔602公尺,位於苗栗縣三義鄉與苑裡鎮交界處,編號159的三等三角點一顆,台灣小百岳排名#35。說實在的,其實三角點的景觀反而沒有2K之前的南面山谷那麼吸引人。借用路人甲正在熱鬧拍全家福的照片當記錄(有侵權疑慮請不吝指正):
其實這兩條路殊途同歸,最後都會接在一起。下山的路佈滿了大大小小的礫石,雖然沒啥難度,但最好還是要用點心,不然萬一扭到就糟了… 接到馬路時,先看到的是放山雞(幸好肚子不算餓),接著又遇到賣涼的… 好吧,受不了誘惑了,坐下來喝個美味又清涼的綠豆湯:
今天一路緩慢前進,加上在休憩區大休息還煮個泡麵,回到停車場也才4個小時左右,算是CP值相當高的步道,也難怪總是吸引一堆山友前往,最後照例附上地形軌跡圖、Google Earth軌跡圖,另外再用南面山谷的異世界特殊效果照當個結尾囉!
(完~)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